(三)"拿来主义"跟不上创新的步伐
创新在世界领域通常有两个层次,一是发达国家的创新,二是后进国家的模仿。模仿在东南亚各国最近二、三十年的发展中起了重要作用,而领头羊日本更是将其发挥到极至。可以说,在经济、技术、教育乃至文化方面,东南亚各国的"拿来"之风盛行。从经济发展水平看,东南亚各国与美国等经济最发达国家相比,仍存在较大差距,有着广阔的发展空间。
既然如此,为何这种模仿没能顺利地使东南亚各国跟上新一轮创新的步伐呢?显然对"拿来主义"也要进行反思。?
首先,不是什么都可以拿到的。早在80年代,美国人所著《日本的阴谋》一书曾轰动一时。该书反映了日本政企合谋,以仿造、剽窃、贿赂等手段获取美国技术,再以倾销、违约和限制进口等手段占领美国市场,从而一举击败美国的电视、半导体行业。由此也引起美国人的震惊和愤怒,加强了美国人严格控制本国技术外流、粉碎日本成为世界知识密集型产业头号大国梦想的决心。此后通过在技术开发与转让、反倾销和涉外投资等方面多年的努力,美国不仅成为当今世界技术创新的领头羊,也把日本在以计算机为标志的信息时代的发展中远远抛在后面。?
其次,"拿来"与创新常常貌合神离。比如,创新越来越依靠市场的力量,也越来越重视无形创新。像明码标价、信用消费就属市场创新,而经济组织变革、经营方式变化、环保意识树立、金融工具发展、市场法制健全等,更是对一轮经济发展起着重要作用,有时甚至超过了技术本身。
这些无形创新常被忽视。又比如,金融机构和工具的不断创新,可以"拿来"繁荣自己的金融市场,但是否对经济组织、产业结构和科技创新发挥作用却不一定。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佛利民的自由经济理论在西方的过时显然未被重视,结果仍被东南亚一些国家全盘"拿来"。所以,"拿来"并不能取代创新。尽管对先进国家的模仿可以使后进国家的跨越不少环节而受益,但离开创新的"拿来"是同样要走弯路的。尤其在市场全球化的今天,只会"拿来"没有创新能力的一国经济必将受制于人,并将在创新发展中长期落后。?
笔者以为,依靠资本市场的再度活跃和加大投资,以发展中国家为主的东南亚地区完全有条件摆脱目前的困境。因此,危机本身并不可怕,真正可怕的是不能正确认识危机。因为这关系到能否制定正确的战略,使经济增长持续,从而避免危机的重现。这也是分析东南亚金融危机对我国最有意义的启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