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又引出了新的课题,即其中最关键的问题是什么。
笔者认为,不能将经济和制度上的所有问题都视为危机的原因。危机从根本上说其实是增长的危机,没有增长,所有问题都暴露出来,有了增长,就有了解决问题的基础。比如美国,80年代通过加强监管和债务重组,成功解决了当时商业银行资产质量下降问题,而同样的方法在日本并不奏效,并引来严重的惜贷现象,原因就在于美国通过经济调整和科技创新保持了经济增长,而日本却陷入了停滞。因而说,导致东南亚经济这种增长停滞的关键,是战略上的问题。
(一)注重财富积累,忽视竞争力提高
著名经济学家李斯特曾说过:"财富的生产力比财富本身,不知要重要多少倍。"而这正是东南亚一些国家的问题所在。经济的高速增长是在由农业经济向工业化转变中,靠短缺经济和大量投资取得的,财富的聚集,从一开始就不是依靠生产效率的提高。在巨额财富取得后,忽视竞争力的提高也成为必然,何况区内经济发展不平衡,经济增长好的地区积累的财富又涌向落后地区,重复过去的发展,以获得更多的财富。这种经济发展模式有着显著弊端:
其一是忽视技术进步,不愿承担创新风险。即使亚洲技术最先进的日本,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一个明显区别就是基础研究投入少,而且在技术落后的发展中国家的投资远远多于在技术先进的发达国家的投资,其中房地产还占有相当比例。
其二是错过经济调整时机。当经济增长到一定阶段,技术创新和产业结构调整将取代资本投入而起到关键作用。美国之所以能保持经济发展的最佳状态,一方面取决于其在科技先导地位,另一方面得益于其多次兼并浪潮下实现的产业结构调整。麦卡锡公司的调查显示,世界著名大企业兼并10年后仅1/4赚回所花费用,但其战略意义远大于此,可以说每次兼并都有深刻的政治、经济背景。反观东南亚各国,除日、韩通过兼并形成一批有国际竞争力的跨国企业外,其他各国多半没有通过兼并战略进行经济的结构调整。
其三是增加了竞争成本。财富流向过于集中,导致房地产和股市的价格暴涨,劳动力价格也随之升高,使得经营成本大大提高。
其四是扭曲了金融市场。巨额财富投入金融市场,必然导致证券市场充满投机,价格与价值严重背离。索罗斯判断一个金融体系是否有机可乘的标准之一,就是信贷抵押品价格与价值的背离程度,这使东南亚金融市场很快成为攻击目标,并最终受到灾难性打击。 |